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、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、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、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研究员、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友友共同获得2016年全国最高科技奖。这是国家最高科技奖首次授予女性和非两院院士科学家。
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后,舆论期待屠呦呦获得当年最高科技奖。她失败后,许多人抱怨了她。2016年最高科技奖授予赵忠贤和屠呦呦。
在我看来,一个人获得一个奖项而不获得另一个奖项是正常的。诺贝尔奖是某一成就的创造者,而不是对获奖者终身成就的评价;国家最高科技奖不是某一成就。屠呦呦获得最高科技奖的最大意义不是对屠呦呦的肯定,而是打破了最高科技奖一直授予院士的不成文惯例。
从2000年到2015年,共有25名获得者是院士。去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,公众对她的三无身份(没有院士头衔、没有博士学位、没有海外留学经验)非常感激,并反思了国内人才评价体系对身份和头衔的重视。有人认为屠呦呦没有获得2015年国家最高科技奖,这与她没有各种头衔无关。这当然只是一种猜测,但它反映了公众对学术评价过于头衔的担忧。
最高科技奖可以说是科学界的终身成就奖,代表了对科学家的整体评价。科学家的头衔和身份只是评价的一部分(反映了他们的学术贡献和学术能力),而不是门槛。
长期以来,中国的人才政策一直强调不拘一格地减少人才,而不是资历。然而,从科研项目的审批到学术人才计划的审查,从职称审查到院士审查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励,资历排名问题一直很严重。一旦一个人获得了一个项目,被选为一个人才计划,他就有了一定的学术身份和头衔,并在下一个学术活动中享有相应的优势和特权。这不仅不利于鼓励年轻学者追求学术理想,而且也破坏了学术竞争的平等性。
任何奖项规则都应以学术为基础。屠呦呦获得了最高科技奖,并清楚地发出了这一信号。最高科技奖的选择不限于院士的圈子,而是学术利益的突破。国家还在推进院士制度改革,包括建立院士退出和退休制度。院士制度改革的关键是院士的利益。
无论学者有什么学术头衔和身份,他们在学术评价中都应该是平等的。就最高科技奖的评选而言,只针对院士的评选,这已成为院士的特权,排除了一些因各种原因未能当选院士但贡献突出的人。屠呦呦获得最高科技奖是否会带来新的氛围还需要观察,因为在某种程度上,诺贝尔奖得主也是一种身份和头衔。
声明:本文内容采编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点击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